麦冬【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麦冬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

来源: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处方用名:麦冬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临床应用:
1.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喉痹咽痛
2.胃阴不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3.心阴虚及温病热扰心营,心烦失眠


1.胃阴虚证。本品味甘柔润,性偏苦寒,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广泛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症。如治热伤胃阴,口干舌燥,常与生地、玉竹、沙参等品同用。治消渴,可与天花粉、乌梅等品同用。与半夏、人参等同用,治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如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与生地、玄参同用,治热邪伤津之便秘,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2.肺阴虚证。本品又善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哑等症常与阿胶、石膏、桑叶、枇杷叶等品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心阴虚证。本品可归心经,还能养心阴,清心热,并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症。宜与养阴安神之品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以之与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品同用。热伤心营,神烦少寐者,宜与清心凉血养阴之品配伍,如清营汤(《温病条辨》)以之与黄连、生地、玄参等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传统认为本品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大多连心用。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以及外感风寒、痰湿咳嗽者忌服。

临床配伍:
天冬及麦冬均为甘寒濡润之品,天冬通肾气,滋肾清热之力较强,麦冬定肺气,有润肺化痰之功。二者相伍,不仅在养阴清热方面有协同作用,且润肺滋肾,清金益水,兼理肺肾二脏。肺与肾,经脉相同,素有金水相生之谓。肺阴不足常可下汲肾阴,肾水亏乏也能上损肺阴。二冬相合,用之补肺可防伤肾,用之滋肾又可助肺,有安此定彼之用。

方剂

1、增液承气汤
2、清营汤
3、玉女煎
4、清暑益气汤
5、生脉散
6、一贯煎
7、百合固金汤
8、益胃汤
9、温经汤
10、大定风珠
11、定痫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皂苷类成分:麦冬皂苷B、D等;高异黄酮类成分:甲基麦冬黄烷酮A、B;还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A样物质,多糖等成分。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免疫系统(升高WBC、增强吞噬功能、增强体液免疫)
(2)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降血糖、降血脂)
(3)抗氧化损伤
(4)心脑血管系统(强心、扩张冠状血管)
(5)增强造血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休克及心律失常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轧扁,干燥。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 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或脱落,根被为3~5列木化细胞。皮层宽广,散有含草酸钙针晶束的黏液细胞,有的针晶直径至10μm;内皮层细胞壁均匀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外侧为1列石细胞,其内壁及侧壁增厚,纹孔细密。中柱较小,韧皮部束16~22个,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以及内侧的木化细胞连结成环层。髓小,簿壁细胞类圆形。 (2)取本品2g,剪碎,加三氯甲烷-甲醇(7:3)混合溶液20ml,浸泡3小时,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麦冬 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F254层板上,以甲苯-甲醇-冰醋酸(80: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mn)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2.《本草汇言》:“清心润肺之药。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虚秘便难”。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