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荧、委萎、女萎
来源: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玉竹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临床应用:
1.肺阴不足,燥热咳嗽
2.胃阴不足,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1.肺阴虚证。本品药性甘润,能养肺阴,微寒之品,并略能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干咳少痰、咳血、声音嘶哑等症,常与沙参、麦冬、桑叶等品同用,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治阴虚火炎,咳血,咽干,失音,可与麦冬、地黄、贝母等品同用。
又因本品滋阴而不碍邪,与疏散风热之薄荷、淡豆豉等品同用,治阴虚之体感受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等症,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如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胃阴虚证。本品又能养胃阴,清胃热,主治燥伤胃阴,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常与麦冬、沙参等品同用;治胃热津伤之消渴,可与石膏、知母、麦冬、天花粉等品同用,可共收清胃生津之效。
此外,本品还能养心阴,亦略能清心热,还可用于热伤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宜与麦冬、酸枣仁等清热养阴安神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临床配伍:
1、治秋燥伤胃阴: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
2、治发热口干,小便涩:萎蕤五两。煮汁饮之。(《外台秘药》)
3、治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生葳蕤二至三钱,生葱白二至三枚,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薇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两枚。煎服。(《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
4、治卒小便淋涩痛:芭蕉根四两(切),萎蕤一两(锉)。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入滑石末三钱,搅令匀。食前分为三服之。(《圣惠方》)
1、益胃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糖:玉竹黏多糖、玉竹果聚糖A~D;甾类成分:黄精螺甾醇苷体皂苷POb、POc、PO1、PO2、PO3、PO4、PO5,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黄精呋甾醇苷等。还含有铃兰苦苷、铃兰苷等。
药理作用:
本品能降低血糖,降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组分,抑制糖皮质糖基化终产物形成,改善肾脏病理改变;玉竹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丙二醛,减轻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延缓衰老;玉竹多糖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提高吞噬指数和吞噬率,从而提高免疫功能;甾体皂苷有增强体液免疫及吞噬功能的作用;本品还能抑制结核杆菌生长,降血脂,缓解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使外周血管和冠脉扩张,延长耐缺氧时间,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长4~18cm,直径0.3~1.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圆形或扁长方形,外壁稍厚,角质化。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黏液细胞,直径80~140 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外韧型,稀有周木型,散列。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
2.《日华子本草》:“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
3.《本草正义》:“治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嗌干等症,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