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补虚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黄精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老虎姜、鸡头参、黄鸡菜、节节高、仙人余粮

来源: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按

处方用名:黄精、酒黄精、蒸黄精

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临床应用:
1.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
2.肺虚燥咳,劳嗽咳血
3.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1.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及肺肾阴虚的劳咳久咳。本品甘平,能养肺阴,益肺气。治疗肺金气阴两伤之干咳少痰,多与沙参、川贝母等药同用。因本品不仅能补益肺肾之阴,而且能补益脾气脾阴,有补土生金、补后天以养先天之效。亦宜用于肺肾阴虚之劳嗽久咳。因作用缓和,可单用熬膏久服。亦可与熟地、百部等滋养肺肾、化痰止咳之品同用。
2.脾虚阴伤证。本品能补益脾气,又养脾阴。主治脾脏气阴两虚之面色萎黄、困倦乏力、口干食少、大便干燥。本品能气阴双补,单用或与补气健脾药同用。
3.肾精亏虚。本品能补益肾精,对延缓衰老,改善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早衰症状。有一定疗效。如黄精膏方(《千金方》)单用本品熬膏服。亦可与枸杞、何首乌等补益肾精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本品性质黏腻,易助湿壅气,故脾虚湿阻、痰湿壅滞、气滞腹满者不宜使用。

临床配伍:
1、治慢性肝炎,疲乏无力,腹胀不适,胃口不好,尿量减少,汗多口干:丹参30g,黄精25g,糯稻根须25g,水煎服。(《本草骈比》)
2、治眼,补肝气,明目: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净),黄精二斤(和蔓菁子水蒸九次)。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粥饮调二钱,日午晚食后,以温水再调服。(《圣惠方》蔓菁子散)

方剂

1、熟地首乌汤
2、先天大造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多糖:黄精低聚糖A、B、C等;皂苷类成分:黄精皂苷A、B,薯蓣皂苷,毛地黄糖苷等;黄酮类成分:芹菜黄素等。

药理作用:
精多糖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增加蛋白激酶活性,提高心肌细胞cAMP的水平,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脑功能以延缓衰老,防治动脉血管粥样硬化(AS)和肝脂肪浸润;黄精水提液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黄精能够抑制肝糖原酶解而降糖;黄精多糖能对抗Co60所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总数的减少。黄精能够抑制体外自发和诱异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直接清除氧自由基。黄精水提液在体外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黄精: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润,切厚片,干燥。
2.酒黄精:取净黄精,加黄酒拌匀,置蒸制容器内,蒸透,或密闭隔水炖至酒被吸尽,色泽黑润,口尝无麻味时,取出,稍晾,切厚片,干燥。
每100kg黄精,用黄酒20kg。
3.蒸黄精:取净黄精,置蒸制容器内,反复蒸至内外呈滋润黑色,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
1.黄精: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
2.生黄精:具麻味,刺人咽喉。蒸后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增强,并可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肾虚精亏。
3.酒黄精:能助其药势,使之滋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性状和鉴别

【性状】 大黄精 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 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 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味苦者不可药用。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大黄精 表皮细胞外壁较厚。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大的黏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列,大多为周木型。
鸡头黄精、姜形黄精 维管束多为外韧型。
(2)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抽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加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精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甲酸(5: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生肌,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2.《本草纲目》:“补诸虚……填精髓”。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