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新修本草》
别名:桑果、桑椹子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果穗。
处方用名:桑椹
药性:甘、酸,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临床应用:
1.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
2.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1.肝肾阴虚证。本品能补益肝肾之阴,兼能凉血退热,适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耳鸣、目暗昏花、关节不利、失眠、须发早白等症。对肝肾阴虚兼血虚者,还能补血养肝。其作用平和,宜熬膏常服;或与熟地黄、何首乌等滋阴、补血之品同用。
2.津伤口渴、消渴及肠燥便秘等证。本品又能生津止渴,润肠通便。兼阴血亏虚者,又能补养阴血。治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及肠燥便秘等证,鲜品食用有效。亦可随证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9~15g。
1、安神丸
2、补肾桑椹膏
3、擦牙乌须方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矢车菊-葡萄糖苷,矢车菊-芸香糖苷;脂肪酸类成分:亚油酸,油酸,硬脂酸等;挥发油:桉油精,香叶醇等。还含有机酸类、胡萝卜素、糖类、维生素等。
药理作用:
本品能延缓衰老,提高全血和肝谷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心肌脂褐素、过氧化脂质,提高皮肤中羟脯氨酸;本品有中度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能促进T细胞成熟,从而使衰老的T细胞功能得到恢复,有免疫增强功能;本品还能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致动脉硬化指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抗动脉硬化指数。桑椹液还有防止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降低其诱发骨髓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作用。
【性状】
本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或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鉴别】
本品粉末红紫色。内果皮石细胞成片,淡黄色,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壁厚,孔沟和纹孔明显。内果皮含晶细胞成片,每个细胞含一草酸钙方晶,方晶直径7~11μm,花被薄壁细胞充满紫红色或棕红色色素块,非腺毛单细胞,多碎断,长短不一,直径12~45μm,有的足部膨大。草酸钙簇晶散在或存在于花被薄壁细胞中,直径3~22μm,种皮表皮细胞黄棕色,表面观类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7~18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孔沟明显。
1.《新修本草》:“主消渴”。
2.《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3.《本草经疏》:“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