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麦【收涩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浮小麦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蒙筌》

别名:浮麦、小麦粉、浮水麦

来源: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颖果。

处方用名:浮小麦、炒浮小麦

药性:甘,凉。归心经。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临床应用:
1.自汗,盗汗
2.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1.自汗,盗汗。本品甘凉入心,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治气虚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
2.骨蒸劳热。本品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表邪汗出者忌用。

临床配伍:
1、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卫生宝鉴》独圣散)
2、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方剂

1、牡蛎散
2、大秦艽汤
3、黄耆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等。另含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维生素B、E等。

药理作用:

炮制

炒浮小麦:取净浮小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和鉴别

呈长圆形,长约6mm,直径约2.6m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略褶皱,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黄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或较软,断面白色,有粉性。无臭,味淡。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者为佳。充实饱满的小麦粒,不宜作本品入药。

古籍参考

1.《本草蒙鉴》:“敛虚汗”。
2.《本草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热。”
3.《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