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收涩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乌梅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梅实、黑梅、熏梅、桔梅肉

来源: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乌梅、乌梅肉、乌梅炭、醋乌梅

药性: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临床应用: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
3.虚热消渴
4.蛔厥呕吐腹痛


1.肺虚久咳。本品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入肺经能敛肺气,止咳嗽。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可与罂粟壳、杏仁等同用,如一服散(《世医得效方》)。
2。久泻,久痢。本品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痢作用,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可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取其涩肠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黄连,亦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如乌梅丸(《圣惠方》)。
3.蛔厥腹痛,呕吐。蛔得酸则静,本品极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为安蛔之良药。适用于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常配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4.虚热消渴。本品至酸性平,善能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书》)。
此外,本品炒炭后,涩重于酸,收敛力强,能固冲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临床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方剂

1、九仙散
2、乌梅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等。还含熊果酸、芦丁、豆甾醇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止泻
(3)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取虫
(2)兴奋子宫
(3)抗过敏
(4)收缩胆囊
(5)抗肿瘤
(6)抗氧化
(7)抗疲劳
(8)保肝
(9)解毒
(10)抗辐射
(11)促消化
(12)止血

炮制

炮制方法:
1.乌梅: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乌梅肉:取净乌梅,用清水润软或蒸软后,剥取净肉,干燥,筛去碎屑。
3.乌梅炭: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皮肉发泡,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乌梅色黑,炒炭不易掌握颜色变化,以炒至皮肉鼓起,黏质变枯,色焦黑为宜。
4.醋乌梅: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
每100kg净乌梅或乌梅肉,用米醋10kg。
炮制作用:
1.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
2.乌梅肉: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
3.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
4.醋乌梅:功用与生乌梅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石细胞极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几无色或淡绿黄色,类多角形、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0~72μm,壁厚,孔沟细密,常内含红棕色物。非腺毛单细胞,稍弯曲或作钩状,胞腔多含黄棕色物。种皮石细胞棕黄色或棕红色,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或类长方形,底部较宽,外壁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层纹细密。果皮表皮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非腺毛或毛茸脱落后的痕迹多见。
(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加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2次,每次15ml(浸泡约2分钟),倾去石油醚,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梅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
2.《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3.《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扑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止一验乎”。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