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拾遗》
别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盐麸叶、上毬子
来源: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生而形成。
处方用名:五倍子
药性: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固精止遗,止血,收湿敛疮。
临床应用:
1.肺虚久咳,肺热痰嗽
2.久泻久痢
3.自汗,盗汗
4.遗精,滑精
5.崩漏,便血痔血,外伤出血
6.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1.咳嗽,咯血。本品酸涩收敛,性寒清降,入于肺经,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清肺降火,适用于久咳及肺热咳嗽。因本品又能止血,故尤宜用于咳嗽咯血者。治肺虚久咳,常与五味子、罂粟壳等药同用;治肺热痰嗽,可与瓜篓、黄芩、贝母等药同用。治热灼肺络咳嗽咯血,常与藕节、白及等药同用。
2.自汗,盗汗。本品功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可单用研末,与荞面等分作饼,煨熟食之;或研末水调敷肚脐处。
3.久泻,久痢。本品酸涩入大肠,有涩肠止泻之功。用治久泻久痢,可与诃子、五味子同用,以增强涩肠之功。
4.遗精,滑精。本品入肾,又能涩精止遗。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龙骨、茯苓等同用,如玉锁丹(《和剂局方》)。
5.崩漏,便血痔血。本品有收敛止血作用。治崩漏,可单用,或与棕榈炭、血余炭等同用;治便血、痔血,可与槐花、地榆等同用,或煎汤熏洗患处。
6.湿疮,肿毒。本品外用能收湿敛疮,且有解毒消肿之功。治湿疮流水、溃疡不敛、疮疖肿毒、肛脱不收、子宫下垂等,可单味或配合枯矾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注意事项:湿热泻痢者忌用。
临床配伍:
1、治泻痢不止:五陪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本草纲目》)
2、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本草纲目》)
3、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本草纲目》)
4、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米饮服二钱。(《本草纲目》)
5、治疮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围。(《本草纲目》)
1、固冲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鞣质: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O-二没食子酰基-1,2,4,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等。还含有没食子酸、脂肪酸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止泻
(3)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氧化
(2)止血
(3)降血糖
(4)防龋齿
(5)抗病毒
(6)杀精子
(7)抑制胃酸分泌
敲开,除去杂质。
【性状】 肚倍 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角倍 呈菱形,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倍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酸乙酯-甲酸(5: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本草拾遗》:“肠虚泻痢,为末熟汤服之。”
2.《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又,“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
3.《本草经疏》:“五倍子,······取其苦能杀虫,酸平能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