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壳【收涩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罂粟壳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发挥》

别名:御米壳、栗壳、烟斗斗、鸦片烟果果

来源: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

处方用名:罂粟壳

药性: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敛肺,涩肠,止痛。

临床应用: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脱肛
3.脘腹疼痛,筋骨疼痛


1.久泻,久痢。本品味酸涩,性平和,能固肠道,涩滑脱,《本草纲目》曰其“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治脾虚久泻不止者,常与诃子、陈皮、砂仁等同用,如罂粟散(《普济方》);治脾虚中寒久痢不止者,常与肉豆蔻等同用,如真人养脏汤(《和剂局方》)。若配苍术、人参、乌梅、肉豆蔻等可治脾肾两虚,久泻不止,如固肠丸《证治准绳》。
2.肺虚久咳。本品酸收,主入肺经,具有较强的敛肺气止咳逆作用,适用于肺虚久咳不止之证。可单用蜜炙研末冲服,或配伍伍乌梅肉,如小百劳散(《宣明论》)。
3.胃痛,腹痛,筋骨疼痛。本品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治上述诸痛较剧者。单用有效或配入复方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止咳宜蜜炙用,止泻、止痛宜醋炒用。

注意事项: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咳嗽或泻痢初起邪实者忌用。

方剂

1、九仙散
2、真人养脏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吗啡、可待因、那可汀、那碎因、罂粟碱、罂粟壳碱等,另含有多糖、内消旋肌醇、赤藓醇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止泻
2.其他药理作用
(1)镇痛
(2)镇静
(3)镇咳
(4)呼吸抑制
(5)催眠

炮制

除去杂质,捣碎或洗净,润透,切丝。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状,直径1.5~5cm,长3~7cm。外表面黄白色、浅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泽,无割痕或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顶端有6~14条放射状排列呈圆盘状的残留柱头;基部有短柄。内表面淡黄色,微有光泽;有纵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黄色,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点。体轻,质脆。气微清香,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果皮外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20~50μm,壁厚,有的胞腔内含淡黄色物。果皮内表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长方形或长条形,直径20~65μm,长25~230μm,垂周壁厚,纹孔和孔沟明显,有的可见层纹。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壁稍厚。导管多为网纹导管或螺纹导管,直径10~70μm。軔皮纤维长梭形,直径20~30μm,壁稍厚,斜纹孔明显,有的纹孔相交成人字形或十字形。乳汁管长条形,壁稍厚,内含淡黄色物。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温浸30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置25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8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吗啡对照品、磷酸可待因对照品和盐酸罂粟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丙酮-乙醇-浓氨试液(20:20: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再依次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本草纲目》:“罂子粟壳,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败不固而肠滑肛,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
2.《本草经疏》:“若肺家火热盛,与夫风寒外邪未散者,误用则咳愈增而难治。------如肠胃积滞尚多,湿热方炽,命门火盛,湿热下流为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或腹痛不可当,或攻入手足骨节,肿痛不能动,或遍身发肿,或呕吐不下食,或头面俱肿,或精窍闭塞,水道不通,变证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3.《本草求真》:“功专敛肺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脱肛、久嗽气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