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收涩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诃子

基本内容

出处:《药性论》

别名:诃黎勒、诃黎、随风子

来源:使君子科植物诃子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诃子、诃黎勒、诃子肉、煨诃子、炒诃子

药性: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

临床应用:
1.久泻久痢,便血脱肛 
2.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


1.久泻,久痢。本品酸涩性收,入于大肠,善能涩肠止泻,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物。可单用,如诃黎勒散(《金匮要略》)。若久泻、久痢属虚寒者,常与干姜、罂粟壳、陈皮配伍,如诃子皮饮(《兰室秘藏》)。本品酸涩之性,又能涩肠固脱,涩肠止血。配伍人参、黄芪、升麻等药,可用于泻痢日久,中气下陷之脱肛;若配伍防风、秦艽、白芷等药,可治肠风证,如治肠风泻血丸(《本草汇言》)。
2.久咳,失音。本品酸涩而苦,其既收又降,既能敛肺下气止咳,又能清肺利咽开音,为治失音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失音者,可与人参、五味子等同用;治痰热郁肺,久咳失音者,常与桔梗、甘草同用,如诃子汤(《宣明论》)。治久咳失音,咽喉肿痛者,常与硼酸、青黛、冰片等蜜丸噙化,如清音丸(《医学统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注意事项:凡外有表邪、内有湿热积滞者忌用。

临床配伍:
1、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五分。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济生方》诃子饮)
2、诃子四个(半炮半生),桔梗一两(半炙半生),甘草二两(半炙半生)。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宣明论方》诃子汤)
3、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诃黎勒散)
4、诃黎勒十枚(煨),为散,粥饮和,顿服。(《金匮要略》诃黎勒散)
5、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两。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方剂

1、真人养脏汤
2、咳血方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鞣质:诃子酸,诃黎勒酸,诃子鞣质等。还含有三萜类、有机酸类、脂肪酸类成分。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止泻
(3)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动脉硬化
(2)抗氧化
(3)保肝利胆
(4)抗溃疡
(5)解痉
(6)抗艾滋病毒
(7)强心

炮制

炮制方法:
1.诃子肉: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略泡,闷润至软,轧开去核,取肉,干燥备用。
2.炒诃子肉:取净诃子肉,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深棕色时,取出放凉。
3.煨诃子
(1)面裹煨:取净诃子用面粉加水以泛丸法包裹3~4层,晒至半干,用砂烫法烫煨,翻埋至面皮焦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剥去面皮,轧开去核取肉。
每100kg诃子,用面粉50kg。
(2)麦麸煨:取净诃子与麦麸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缓缓翻煨至麦麸呈焦黄色,诃子呈深棕色时,取出,筛去麦麸,轧开去核取肉。
每100kg诃子,用麦麸30kg。
炮制作用:
1.诃子:苦、酸、涩,平。归大肠经。具有涩肠敛肺,下气利咽的功能。
2.炒诃子:酸涩之性缓和,具有涩肠止泻、温散寒气的功能。用于消食化积及虚寒久泻、久痢、腹痛等症。
3.煨诃子:炮制后药性缓和,涩敛之性增强,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4cm,直径2~2.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略具光泽,有5~6条纵棱线和不规则的皱纹,基部有圆形果梗痕。质坚实。果肉厚0.2~0.4cm,黄棕色或黄褐色。果核长1.5~2.5cm,直径1~1.5cm,浅黄色,粗糙,坚硬。种子狭长纺锤形,长约1cm,直径0.2~0.4cm,种皮黄棕色,子叶2,白色,相互重叠卷旋。 气微,味酸涩后甜。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褐色。
诃子 纤维淡黄色,成束,纵横交错排列或与石细胞、木 化厚壁细胞相连结。石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呈纤维状,直径14~40μm,长至130μm,壁厚,孔沟细密;胞腔内偶见草酸钙方晶和砂晶。木化厚壁细胞淡黄色或无色,呈长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一端膨大成靴状;细胞壁上纹孔密集;有的含草酸钙簇晶或砂晶。草酸钙簇晶直径5~40μm,单个散在或成行排列于细胞中。
绒毛诃子 非腺毛,2~3细胞,含黄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去核)粉末0.5g,加无水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甲醇5ml溶解,通过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5g,内径为2cm),用稀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用水5ml溶解后通过C18(300mg)固相萃取小柱,用30%甲醇10ml洗脱,弃去30%甲醇液,再用甲醇1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诃子对照药材(去核)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冰醋酸-水(12:10: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药性论》:“通利津液,主胸膈结气,止水道,黑须发。”
2.《本草经疏》:“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性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澼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3.《本经逢原》:“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