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皮【收涩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石榴皮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石榴壳、酸石榴皮、酸榴皮、西榴皮、安石榴酸实壳

来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干燥果皮。

处方用名:石榴皮、石榴皮炭

药性:酸、涩,温。归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驱虫。

临床应用:
1.久泻,久痢,脱肛
2.便血,崩漏,带下
3.虫积腹痛


1.久泻,久痢。本品酸涩收敛,入大肠经,能涩肠道,止泻痢,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物。可单用煎服;或研末冲服;亦可配肉豆蔻、诃子等药同用。本品长于涩肠,若配伍党参、黄芪、升麻等药,可治久泻久痢而致中气下陷脱肛者。
2.虫积腹痛。本品有杀虫作用,治疗蛔虫、蛲虫、绦虫等虫积腹痛,常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如石榴皮散(《圣惠方》)。
3.崩漏,便血。本品能收敛止血,治崩漏及妊娠下血不止者,常与当归、阿胶、艾叶炭等同用,如石榴皮汤(《产经方》)。治便血,可单用煎服;或配伍地榆、槐花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涩精、止带作用,亦可用于遗精、带下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3~9g。止血多炒炭用。

注意事项:泻痢初起者忌服。

临床配伍:
1、治脱肛:石榴皮、陈壁土,加白矾少许,浓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医钞类编》)
2、治牛皮癣:石榴皮(炒炭),研细末1份,麻油2份,调成糊状。用时将药油摇匀。以毛笔蘸药匀涂患处,每日2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3、治冻疮久烂不愈:石榴皮、冬瓜皮、甘蔗皮三味,烧灰存性,研末敷。(《本草汇言》)

方剂

1、阿胶丸
2、白头翁汤
3、陈橘皮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鞣质:石榴皮鞣质、2,3-O-连二没食子酰石榴皮鞣质等。还含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没食子酸、鞣花酸、异槲皮苷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止泻
(3)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病毒
(2)抗癌
(3)免疫调节
(4)降血脂
(5)抑制胃酸分泌
(6)驱虫

炮制

炮制方法:
1.石榴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去净残留的瓤及种子,洗净,切块,干燥。筛去碎屑。
2.石榴皮炭:取净石榴皮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黄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
1.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的功能。生石榴皮长于驱虫、涩精、止带。多用于虫积腹痛,滑精,白带,脱肛,疥癣。
2.石榴皮炭:收涩力增强,多用于久泻,久痢,崩漏。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气微,味苦涩。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排列较紧密,外被角质层。中果皮较厚,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或方晶;石细胞单个散在,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呈分枝状,壁较厚;维管束散在。内果皮薄壁细胞较小,亦含淀粉粒和草酸钙晶体,石细胞较小。
粉末红棕色。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分枝状,直径27~102μm,壁较厚,孔沟细密,胞腔大,有的含棕色物。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略厚。草酸钙簇晶直径10~25μm,稀有方晶。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直径12~18μm。淀粉粒类圆形,直径2~10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置60℃水浴中加热1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滴,即显墨绿色。
(3) 取本品3g,加无水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石油醚(60~90℃)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弃去石油醚液,水液再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毎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1: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2.《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3.《本草纲目》:“主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