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药性论》
别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尖
来源: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处方用名:肉豆蔻
药性: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寒,久泻不止
2.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1.虚泻,冷痢。本品辛温而涩,入中焦,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为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治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者,常与肉桂、干姜、党参、白术、诃子等药同用;若配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者,如四神丸(《证治准绳》)。
2.胃寒胀痛,食少呕吐。本品辛香温燥,能温中理脾、行气止痛。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常与木香、干姜、半夏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内服须煨制去油用。
注意事项:湿热泻痢者忌用。
临床配伍:
1.治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者,常与肉桂、干姜、党参、白术、诃子等药同用;
2.若配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者,如四神丸。
3.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常与木香、干姜、半夏等药同用。
1、真人养脏汤
2、四神丸
3、健脾丸
4、肥儿丸
化学成分:肉豆蔻中主要含有挥发油、脂肪油、木脂素等成分,挥发油中黄樟醚、肉豆蔻醚等毒性物质,需经炮制后入药。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止泻
(3)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炎
(2)镇静
(3)抗惊厥
(4)促进胃肠功能
(5)抗氧化
麸煨肉豆蔻:取净肉豆蔻,加入麸皮,麸煨温度150~160℃,约15分钟,至麸皮呈焦黄色,肉豆蔻呈棕褐色,裹面有裂隙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肉豆蔻,用麸皮40kg。本品形如肉豆蔻,表面为棕褐色,有裂隙。气香,味辛。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体有浅色纵行沟纹和不规则网状沟纹。种脐位于宽端,呈浅色圆形突起,合点呈暗凹陷。种脊呈纵沟状,连接两端。质坚,断面显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花纹,宽端可见干燥皱缩的胚,富油性。气香浓烈,味辛。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外层外胚乳组织,由10余列扁平皱缩细胞组成,内含棕色物,偶见小方晶,错入组织有小维管束,暗棕色的外胚乳深入于浅黄色的内胚乳中,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内含多数油细胞。内胚乳细胞壁薄,类圆形,充满淀粉粒、脂肪油及糊粉粒,内有疏散的浅黄色细胞。淀粉粒多为单粒,直径10~20μm,少数为2~6分粒组成的复粒,直径25~30μm,脐点明显。以碘液染色,甘油装置立即观察,可见在众多蓝黑色淀粉粒中杂有较大的糊粉粒。以水合氯醛装置观察,可见脂肪油常呈块片状、鳞片状,加热即成油滴状。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肉豆蔻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预制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缸中预饱和15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2.《开宝本草》:“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
3.《本草经疏》:“肉豆蔻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