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太一余粮、石脑、禹哀、太一禹余粮、白余粮、石中黄子、天师食、山中盈脂、石饴饼、石中黄、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
来源: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
处方用名:禹余粮
药性:甘、涩,微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临床应用:
1.久泻,久痢
2.便血,崩漏
3.带下清稀
1.久泻,久痢。本品甘涩性平,能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者,常与赤石脂相须而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
2.崩漏,便血。本品质重味涩,能收敛止血,主下焦出血证。治崩漏,常与海螵蛸、赤石脂、龙骨等同用,如治妇人漏下方(《千金方》);若配人参、白术、棕榈炭等药,可用于气虚失摄之便血者。
3.带下。本品入下焦,能固涩止带。治肾虚带脉不固之带下清稀者,常与海螵蛸、煅牡蛎、白果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先煎;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湿热积滞泻痢者忌服。
临床配伍:
1、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2、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后,捣研如面),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宿,去皮、脐,焙干,捣罗为末)。上药相和,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五丸。(《圣惠方》神效太乙丹)
3、灭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见风,日二。(《千金方》)
4、治大风疠疾,眉发秃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煅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5、治妇人带下:白下,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1、安神妙香丸
2、八金散
3、补脾汤
化学成分:主要含碱式氧化铁,还含有磷酸盐及少量铝、钙、镁、钾、磷等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止泻
(3)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肿瘤
(2)抗氧化
(3)促红细胞生成
(4)吸附
除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性状】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味淡,嚼之无砂粒感。 【鉴别】 取本品粉末0.1g,加盐酸2ml,振摇,滤过,滤液显铁盐的鉴别反应。
1.《神农本草经》:“主下赤白”。“主漏下”。
2.《本草纲目》:“催生,固大肠”。又云:“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先后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