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收涩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山茱萸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

来源: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处方用名:山茱萸、酒萸肉

药性: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临床应用:
1.肝肾亏虚,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3.月经过多,崩漏带下
4.大汗虚脱
5.内热消渴


1.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本品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者,常与熟地,山药等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命门火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者,常与肉桂、附子等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阳虚阳痿者,多与鹿茸、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等配伍,以补肾助阳。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本品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缩尿。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熟地、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常与覆盆子、金樱子、沙苑子、桑螵蛸等药同用。
3.崩漏,月经过多。本品入于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治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及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等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五味子等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大汗不止,体虚欲脱。本品酸涩性温,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治大汗欲脱或久病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证,多与生地、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急救固脱可用至20~30g。

注意事项: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服用。

临床配伍:
1.与熟地黄、山药等配伍,补益肝肾,治疗肝肾阴虚证,如六味地黄丸;
2.与地黄、附子、桂枝配伍,补肾助阳,治疗肾阳虚证,如肾气丸;
3.与龙骨、黄芪、白术等配伍,固冲摄血,益气健脾,治疗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如固冲汤。

方剂

1、左归丸
2、肾气丸
3、右归丸
4、地黄饮子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山茱萸苷(即马鞭草苷)、莫诺苷(即莫罗忍冬苷)、马钱苷(即马钱素、番木鳖苷)、獐牙菜苷、山茱萸新苷,还有鞣质、熊果酸、没食子酸、苹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A。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收敛
(2)抗菌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休克
(2)强心
(3)抗氧化
(4)降血糖
(5)降血脂
(6)抗癌
(7)抑制血小板聚集
(8)抗炎
(9)镇痛
(10)升压
(11)适应原样作用
(12)抗衰老
(13)调节免疫
(14)保肝

炮制

酒萸肉:取净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或蒸至酒吸尽。形如山茱萸,表面紫黑色或黑色,质滋润柔软。微有酒香气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l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红褐色。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6~30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颗粒状角质增厚,胞腔含淡橙黄色物。中果皮细胞橙棕色,多皱缩。草酸钙簇晶少数,直径12~32μm。石细胞类方形、卵圆形或长方形,纹孔明显,胞腔大。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酸乙酯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莫诺苷对照品、马钱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2.《药性论》:“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
3.《汤液本草》:“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之。“”

> 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