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收涩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莲子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藕实、水芝丹、莲实、莲蓬子、莲

来源: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莲子、莲子肉、炒莲子、炒莲子肉

药性: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功效: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临床应用:
1.脾虚泄泻
2.带下
3.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4.虚烦,心悸,失眠


1.遗精,滑精。本品味甘而涩,入肾经而能益肾固精。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常与芡实、龙骨等同用,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2.带下。本品既补脾益肾,又固涩止带,其补涩兼施,为治疗脾虚、肾虚带下之常用之品。治脾虚带下者,常与茯苓、白术等药同用;治脾肾两虚,带下清稀,腰膝酸软者,可与山茱萸、山药、芡实等药同用。
3.脾虚泄泻。本品甘可补脾,涩能止泻,既可补益脾气,又能涩肠止泻。治脾虚久泻,食欲不振者,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4.心悸,失眠。本品甘平,入于心肾,能养心血,益肾气,交通心肾而有安神之功。治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者,常与酸枣仁、茯神、远志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临床配伍:
1、治久痢不止:老莲子二两(去心),为末,每服一钱,陈米汤调下。(《世医得效方》)
2、治下痢饮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鲜莲肉一两,黄连五钱,人参五钱。水煎浓,细细与呷。(《本草经疏》)
3、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清米饮调下。(《奇效良方》莲肉散)
4、补虚益损:莲实(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猪肚内,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为极细末,酒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酒送下。(《医学发明》水芝丸)

方剂

1、参苓白术散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金丝桃苷、芦丁等。还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多聚糖等。

药理作用:
莲子多糖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免疫等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莲子肉: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温水略浸,捞出润软,剥开去心(另作药用),干燥。
2.炒莲子肉:取净莲子肉,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颜色加深,内表面微黄色,有香气逸出,取出晾凉。
炮制作用:
1.莲子肉: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能。生品常用于心肾不交,睡眠不宁。
2.炒莲子肉:气味甘香,用于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妇女带下。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8cm,直径0.8~1.4cm。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棕褐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种皮薄,不易剥离。子叶2,黄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绿色莲子心。气微,味甘、微涩;莲子心味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主为淀粉粒,单粒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类三角形,有的具小尖突,直径4~25μm,脐点少数可见,裂缝状或点状;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色素层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呈类长方形、类长多角形或类圆形,有的可见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呈长圆形,壁稍厚,有的呈连珠状,隐约可见纹孔域。可见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
(2)取本品粉末少许,加水适量,混匀,加碘试液数滴,呈蓝紫色,加热后逐渐褪色,放冷,蓝紫色复现。
(3)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ml,浸泡,滤过,滤液置试管中,加α-萘酚试液数滴,摇匀,沿管壁缓缓滴加硫酸1ml,两液接界处出现紫色环。
(4)取本品粗粉5g,加三氯甲烷30ml,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莲子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丙酮(7: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2.《本草纲目》:“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止脾泻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3.《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