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滇南本草》
别名:鸡公花、鸡冠头
来源:苋科植物鸡冠花的干燥花序。
处方用名:鸡冠花、鸡冠花炭
药性:甘、涩,凉。归肝、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带,止痢。
临床应用:
1.吐血,崩漏,便血,痔血
2.赤白带下
3.久痢不止,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临床配伍:
1、结阴便血:鸡冠花、椿根白皮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黄汤下,日二服。(《圣济总录》)
2、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钱。赤带,用红者。(孙氏《集效方》)
1、便血散
2、钓肠丸
3、黑虎丸
化学成分:花含山柰苷、苋菜红苷、松醇及多量硝酸钾。黄色花序中含微量苋菜红苷,红色花序中主要含苋菜红苷。
药理作用:
10%鸡冠花注射液对已孕小鼠、家兔等宫腔内给药有明显中期引产作用。鸡冠花煎剂体外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杀灭作用。
炮制方法:
1.鸡冠花: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茎叶,切段。
2.鸡冠花炭:取净鸡冠花段,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本炒许清水,灭净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
1.鸡冠花:味甘、涩,性凉。归肝、大肠经。具有收涩止血、止带、止痢的功能。生鸡冠花性凉,收涩之中兼有清热作用,多用于湿热带下,湿热痢疾,湿热便血和痔血等证。
2.鸡冠花炭:凉性减弱,收涩作用增强。常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反复不愈及带下、久痢不止。
【性状】
本品为穗状花序,多扁平而肥厚,呈鸡冠状,长8~25cm,宽5~20cm,上缘宽,具皱褶,密生线状鳞片,下端渐窄,常残留扁平的茎。表面红色、紫红色或黄白色。中部以下密生多数小花,每花宿存的苞片和花被片均呈膜质。果实盖裂,种子扁圆肾形,黑色,有光泽。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鉴别】
取本品2g,剪碎,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鸡冠花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