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互草、恒山、七叶、鸡骨常山
来源: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常山、黄常山、炒常山、酒常山
药性:苦、辛,寒;有毒。归肺、肝、心经。
功效:涌吐痰涎,截疟。
临床应用:
1.痰饮停聚,胸膈痞塞
2.疟疾
1.胸中痰饮证。本品辛开苦泄,善开泄痰结,其性上行,能引吐胸中痰饮,适用于痰饮停聚,胸膈壅塞,不欲饮食,欲吐而不能吐者。常以本品配甘草,水煎和蜜温服。然此法今已少用。
2.疟疾。古有“无痰不成疟”之说。本品善祛痰而截疟,为治疟之要药。适用于各种疟疾,尤以治间日疟、三日疟为佳。古方常单用本品浸酒或煎服治疟,每获良效;临证亦可配伍运用。若治一切疟疾,寒热往来,发作有时者,可以常山酒浸蒸焙,与槟榔共研末,糊丸服之,如胜金丸(《和剂局方》);治疟疾寒热,或二、三日一发者,可与厚朴、草豆蔻、肉豆蔻、槟榔等同用,如常山饮(《圣济总录》);若虚人久疟不止者,可与黄芪、人参、乌梅等同用,如截疟饮(《医宗必读》);疟久不愈,而成疟母者,则与鳖甲、三棱、莪术等同用,如截疟常山饮(《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煎服,5~9g。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疗疟疾宜在寒热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
注意事项:本品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临床配伍:
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食:常山四两,甘草半两。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肘后方》)
1、截疟七宝饮
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和香豆素类成分。生物碱主要有常山碱甲、乙、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总称常山碱,是抗疟的有效成分,另含常山次碱、4-喹唑酮等;香豆素类成分主要有常山素A、B等。
药理作用:
本品水煎剂及醇提液对疟疾有效。其中常山碱甲的疗效相当于奎宁,常山碱丙抗疟作用最强,约为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乙次之;常山碱甲、乙、丙还能通过刺激胃肠的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性地引起呕吐;此外,本品还有降压、兴奋子宫、抗肿瘤、抗流感病毒、抗阿米巴原虫、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炮制方法:
1.常山: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分开大小浸泡至三四成透时,取出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2.炒常山:取净常山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常山色变深,取出晾凉。
3.酒常山:取净常山片,加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常山片,用黄酒10kg。
炮制作用:
1.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肝、心经。生用上行,有较强的涌吐痰饮作用,多用于胸膈痰饮积聚。
2.炒常山或酒常山:可减轻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毒性降低,既可单用浸酒或酒煎服以治疟疾,也可配伍以祛痰截疟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常弯曲转,或有分枝,长9~15cm,直径0.5~2cm。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气微,味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窄,少数细胞内含树脂块或草酸钙针晶束。韧皮部较窄,草酸钙针晶束较多。形成层显不规则波状环。木质部占主要部分,均木化,射线宽窄不一;导管多角形,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有的含黄色侵填体。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淡棕黄色。淀粉粒较多,单粒类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3~18μm,复粒少,由2~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成束,存在于长圆形细胞中,长10~50μm。导管多为梯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5~45μm。木纤维细长,直径10~43μm,壁稍厚。木薄壁细胞淡黄色,类多角形或类长多角形,壁略呈连珠状。
(2)取本品粉末5g,加2%盐酸溶液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10,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4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常山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9: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2.《本草纲目》:“常山、蜀漆有怯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鬼邪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而论也。”“常山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
3.《医学衷中参西录》:“常山,善消脾中之痰,为治疟疾要药。少服,则痰可徐消,若多服即可将脾中之痰吐出,为其多服即作呕吐,故诸家本草谓其有毒。医家用之治疟,亦因此不敢多用,遂至有效有不效。若欲用之必效,当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用常山五六钱,煎汤一大盅,分五六次徐徐温饮下,即可不作呕吐,疟疾亦有八九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