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涌吐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瓜蒂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来源: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果蒂。

处方用名:甜瓜蒂

药性:苦,寒;有毒。归胃、胆经。

功效: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临床应用:
1.风痰、宿食停滞,食物中毒
2.湿热黄疸


1.风痰、宿食停滞及食物中毒诸证。本品味苦涌泄,能催吐其壅塞之痰,或未化之食,或误食之毒物。凡宿食停滞胃脘,胸脘痞硬,气逆上冲者,或误食毒物不久,尚停留于胃者,皆可单用本品取吐,或与赤小豆为散,用香豉煎汁和服,共奏酸苦涌吐之效,如瓜蒂散(《伤寒论》);若风痰内扰,上蒙清窍,发为癫痫,发狂欲走者,或痰涎涌喉,喉痹喘息者,亦可单用本品为末取吐。
2.湿热黄疸。本品能祛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多单用本品研末吹鼻,令鼻中黄水出而达祛湿退黄之效。如《千金翼方》以本品为细末,纳鼻中,治疗黄疸目黄不除;本品也可内服,如《金匮要略》以一味瓜蒂锉末,水煎去渣顿服,治疗诸黄。

用法用量:煎服,2.5~5g;入丸散服,每次0.3~1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

注意事项:孕妇、体虚、心脏病、吐血、咳血、胃弱及上部无实邪者忌用。

方剂

1、吹喉祛风散
2、独效苦丁香散
3、瓜蒂二陈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类成分:葫芦素B、E(即甜瓜素或甜瓜毒素)、葫芦素D、异葫芦素B、葫芦素B苷和喷瓜素,其中以葫芦素B的含量最高,其次为葫芦素B苷。还含皂苷、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本品能刺激胃感觉神经,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吐;能降低血清ALT,对肝脏的病理损害有保护作用,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此外,本品还有抗肿瘤、降压、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退黄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等作用。

性状和鉴别

果柄细圆柱形,常扭曲,长3-6cm,直径0.2-0.4cm,连接瓜的一端略膨大,直径约8mm,有纵沟纹;外表面灰黄色,有稀疏短毛茸。带果皮的果柄较短,长0.3-2.6cm,略弯曲或扭曲,有纵沟纹,果皮部分近圆盘形,直径约2cm,外表面暗黄色至棕黄色,皱缩,边缘薄而内卷,内表面黄白色至棕色。果柄质较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空。气微,味苦。以色棕黄、味苦者为佳。显微鉴别果柄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皮层有一圈由数列厚壁细胞组成的环,细胞多角形,腔大。维管束双韧型,木质部外侧的导管较大。髓部细胸常破碎成洞状。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2.《本草纲目》:“瓜蒂,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腔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黄疸湿热诸证。凡胃弱人及病后、产后用吐药,皆宜加慎,何独瓜蒂为然。”
3.《本草正》:“甜瓜蒂,能升能降,其升则吐,善涌湿热顽痰积饮,去风热头痛、癫痫、喉痹、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并诸恶毒在上焦者,皆可除之。其降则泻,善逐水湿痰饮,消浮肿水臌,杀蛊毒、虫毒,凡积聚在下焦者,皆能下之。盖其性峻而急,不从上出,即从下出也。”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