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攻毒杀虫止痒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雄黄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黄食石、石黄、黄石、鸡冠石

来源: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

处方用名:雄黄、明雄黄

药性: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临床应用:
1.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
2.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雄黄温燥有毒,外用或内服均可以毒攻毒而解毒杀虫疗疮。治痈肿疔毒,可单用或入复方,且较多外用,如《千金方》以本品为末涂之;或配白矾等分,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或配伍乳香、没药、麝香为丸,名醒消丸(《外科全生集》),陈酒送服,治痈疽肿毒,均有良效。如以雄黄与黄连、松脂、发灰为末,猪脂为膏外涂可用治瘑疥(《肘后方》)。治蛇虫咬伤,轻者单用本品香油调涂患处;重者内外兼施,当与五灵脂共为细末,酒调灌服,并外敷(《瑞竹堂经验方》)。若与牵牛子、槟榔等同用,可治虫积腹痛,如牵牛丸(《沈氏尊生书》)。
本品内服能祛痰截疟。如与朱砂同用的治癫痫方(《仁斋直指方》)。若与杏仁、巴豆同用,可治小儿喘满咳嗽,如雄黄丹(《证治准绳》)。古方还用雄黄截疟治疟疾,今已少用。

用法用量: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注意事项:本品应水飞入药,切忌火煅;内服宜慎;不可长期、大量使用;孕妇禁用。

临床配伍:
1、治蛇缠疮及蛇、蜂虿、蜈蚣、毒虫、癫犬所伤:雄黄为末,醋调徐,仍用酒服。(《世医得效方》)
2、治赤鼻:雄黄五钱(用透明成块,无石,红色者为佳),硫黄五钱,陈小粉(真正者)。共研细末,合一处,用乳汁调敷。(《摄生众妙方》)
3、治破伤风:雄黄一钱,防风二钱,草乌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温酒调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发表雄黄散)
4、治腹胁痞块:雄黄一两,白矾一两。为末,面糊调膏摊贴。(《本草纲目》引《集玄方》)

方剂

1、安宫牛黄丸
2、至宝丹
3、抱龙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二硫化二砷。约含砷75%,硫24.5%,还含有少量铝、铁、钙、镁、硅等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2)杀虫
(3)抗炎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溃疡
(2)抗肿瘤

炮制

炮制方法:
雄黄粉:取净雄黄加适量清水共研至细,加多量清水搅拌,倾取混悬液,下沉部分再如上法反复操作多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晾干,研细。
炮制作用:
1.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的功能。
2.水飞雄黄:使药粉达到极细和纯净,毒性降低,便于制剂。用于疮疖疔毒,疥癣,蛇虫咬伤,疟疾等。

性状和鉴别

【性状】 本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的臭气,味淡。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鉴别】 (1)取本品粉末10mg,加水润湿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后,加氯化钡试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放置后,倾出上层酸液,再加水2ml,振摇,沉淀不溶解。
(2)取本品粉末0.2g,置坩埚内,加热熔融,产生白色或黄白色火焰,伴有白色浓烟。取玻片覆盖后,有白色冷凝物,刮取少量,置试管内加水煮沸使溶解,必要时滤过,溶液加硫化氢试液数滴,即显黄色,加稀盐酸后生成黄色絮状沉淀,再加碳酸铵试液,沉淀复溶解。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2.《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伤咬。”
3.《本草从新》:“燥湿杀虫。治劳疳蛇伤,敷杨梅疔毒。”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