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药性本草》
别名:无
来源: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处方用名:蟾酥、酒蟾酥
药性: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
1.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
2.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1.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本品有良好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治痈疽及恶疮,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及痈疖,与牛黄、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治牙痛,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本草正》)。本品亦用于五官科手术的粘膜麻醉,配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用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用法用量:内服,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切勿过量;孕妇禁用;外用不可入目。
1、八宝寄秘散
2、拔疔丹
3、白附子丸
化学成分:主要含蟾蜍毒素类,如蟾毒、蟾毒配基脂肪酸酯、蟾毒配基硫酸酯等,蟾毒配基类,蟾毒色胺类,以及其他化合物,如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等。
药理作用:
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均有强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以及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均有抗肿瘤作用。
炮制方法:
1.蟾酥:取蟾酥饼,蒸软,切薄片,烤脆后,研为细粉。
2.酒蟾酥:取蟾酥,捣碎,加入定量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
每10kg蟾酥,用白酒200kg。
本品有毒,在研制蟾酥细粉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因其粉末对人体裸露部分和黏膜有很强的刺激,应防止吸入而中毒。
炮制作用:
1.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作用峻烈,临床用量极小,多制成丸散剂内服或外用。生品质硬难碎,并且对操作者有刺激性。
2.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毒性,并能减少对操作者的刺激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疗疮,痈毒,咽喉肿痛。
【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痒;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鉴别】
(1)本品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2)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浸泡1小时,滤过,滤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量,滴加硫酸数滴,即显蓝紫色。
(3)取本品粉末0.1g,加三氯甲烷5ml,浸泡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初显蓝紫色,渐变为蓝绿色。
(4)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置1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蟾酥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脂蟾毒配基对照品、华蟾酥毒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含1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丙酮(4: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绿色及一个红色斑点。
1.《药性论》:“治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本草汇言》:“疗疳积,消臌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脓、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