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攻毒杀虫止痒药】
  • 大字体
  • 中字体
  • 小字体
  • 进入社区

樟脑

基本内容

出处:《本草品汇精要》

别名:韶脑,潮脑,脑子,油脑、树脑。

来源:樟科植物樟的干枝、叶及根部经加工提取制得的结晶。

处方用名:樟脑

药性: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功效: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

临床应用:
1.疥癣瘙痒,湿疮溃烂
2.跌打伤痛,牙痛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1.疥癣瘙痒,湿疮溃烂。本品辛热燥烈,外用除湿杀虫、消肿止痒以奏效。治癣可与土槿皮、川椒、白矾等伍用。若与枯矾、轻粉共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油调敷,可治臁疮,如香白散(《外科大成》)。若与雄黄等分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再用麻油调涂,可治瘰疬溃烂,如雄脑散(《外科全生集》)。
2.跌打伤痛,牙痛。借其辛烈行散,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治跌打伤痛,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治龋齿牙痛,与黄丹、皂角(去皮、核)各等分为末,蜜丸,塞孔中,如《余居士选奇方》。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樟脑辛香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化浊和温散止痛之功。与没药、乳香(1∶2∶3)为细末,每次以茶水调服0.1g,可治感受秽浊疫疠或暑湿之邪,而致腹痛闷乱、吐泻昏厥诸证,如《本草正义》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注意事项:气虚阴亏、有热者及孕妇忌服。

临床配伍:
1、治痧秽腹痛,甚则昏厥,精制樟脑10g,高粱酒50ml。浸1d,溶解后冷服,每次服1ml。(《现代实用中药》)
2、治痧秽腹痛,樟脑一分,净没药二分,明乳香三分。研匀,茶调服三厘。(《本草正义》
3、治脚气肿痛,樟脑三钱,草乌头三钱。为极细末,醋糊丸,弹子大。每置一丸于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覆,汗出如涎,即效。(《本草汇言》)
4、治阴疽初起,樟脑、雄黄掺贴。(《药性集要》)
5、治疥疮有脓,樟脑、硫黄、枯矾为末,麻油调匀,不可太稀,摊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线扎紧,先将疥疮针刺去脓,随以药包乘擦之。(《不知医必要》樟脑散)
6、治小儿秃疮,用樟脑三钱,花椒末、沥青末各二钱,生芝麻一两。先以退猪汤洗净患上,以香油少许调搽。(《本草汇言》)

方剂

1、八白丸
2、白玉膏
3、大风膏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酮,为一种双环萜酮物质。

药理作用:
樟脑涂擦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可作发赤剂,并有局部麻醉作用,临床用樟脑擦剂可止痒和镇痛。口服有驱风和轻微祛痰作用;对高级中枢神经兴奋明显,大剂量可引起癫痫样惊厥。在体内水溶性代谢产物氧化樟脑,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作用。

炮制

现行,取原药材,摊于清洁的纸上,除去杂质,吸除残留油脂及水分,研成细末。

性状和鉴别

樟脑为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或为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则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易挥发,火试能发生有烟的红色火焰而燃烧。若加少量乙醇、乙醚或氯仿则易研成白粉。具窜透性的特异芳香,味初辛辣而后清凉。以洁白、透明、纯净者为佳。

古籍参考

1.《本草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2.《本草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避蠹,着鞋中去脚气。”

> :absol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