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蒜、蒜头、独头蒜、胡蒜、葫
来源: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处方用名:大蒜
药性: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临床应用:
1.痈肿疮疡,疥癣
2.肺痨,顿咳,痢疾,泄泻
3.蛲虫病,钩虫病
1.用于痈肿疔毒,疥癣。大蒜外用或内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杀虫,消肿作用。治疮疖初发可用独头蒜切片贴肿处(《外科精要》)。民间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治疗皮肤或头癣瘙痒。
2.痢疾,泄泻,肺痨,顿咳。可单独或配伍入复方中用。如验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痨咯血。治泻痢,或单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大蒜还可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病。
3.钩虫病,蛲虫病。治蛲虫病可将大蒜捣烂,加茶油少许,睡前涂于肛门周围。
此外,大蒜还能健脾温胃而用治脘腹冷痛,食欲减退或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切片外擦,或隔蒜灸。
注意事项:外用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甚至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阴虚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齿诸疾不宜服用。孕妇忌灌肠用。
临床配伍:
1、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2、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3、治暑风卒倒:用大蒜三两瓣细嚼,温汤送下,禁冷水。(《直指方》)
4、治耳聋:用大蒜一瓣,一头剜一坑子,以好巴豆一粒,去皮,慢火炮令其熟,入在蒜内,以新棉裹定塞耳中。(《景岳全书》)
5、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1、赤小豆汤
2、寸气丸
3、大蒜膏
化学成分:主要有大蒜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大蒜素,硫化亚磺酸脂类,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γ-L-谷氨酸多肽,苷类,多糖,脂类及多种酶等。
药理作用:
大蒜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恙虫热立克次体、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等,均有不同程度抑杀作用。又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大蒜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另外,还有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酸胺合成、抗炎、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血糖、护肝等作用。
取原药材,除去外皮,薄膜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3~6cm。表面被白色、淡紫色或紫红色的膜质鳞皮。顶端略尖,中间有残留花葶,基部有多数须根痕。剥去外皮,可见独头或6~16个瓣状小鳞茎,着生于残留花茎基周围。鳞茎瓣略呈卵圆形,外皮膜质,先端略尖,一面弓状隆起,剥去皮膜,白色,肉质。气特异,味辛辣,具刺激性。
【鉴别】
取本品6g,捣碎,35℃保温1小时,加无水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蒜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以碘蒸气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名医别录》:“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
2.《本草纲目》:“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癥积肉食,此其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