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无
来源:纯铅经加工制成的氧化物,也称红丹。主要含四氧化三铅。
处方用名:铅丹
药性:辛、咸,寒;有毒。归心、脾、肝经。
功效:外用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内服坠痰镇惊。
临床应用:
1.疮疡溃烂,湿疹瘙痒,疥癣
2.惊痫癫狂,心神不宁
外用治疮疡溃烂,湿疹瘙痒,疥癣,狐臭,酒齄鼻。本品辛寒,具拔毒,化腐生肌,收湿,杀虫止痒之功。可治疗多种疮疡、顽癣、湿疹等。配黄明胶,治疮疡初起红肿或脓成未溃者,如敛疮内消方(《普济本事方》);配煅石膏、轻粉、冰片研细末,外掺疮上治痈疽溃后不敛,如桃花散(《马氏方》)。铅丹又为制备外用膏药的原料,常与植物油及相关解毒、活血、生肌药熬制成外贴膏药应用。
此外,本品内服,可治惊痫癫狂,疟疾。因其有毒,现已很少应用。。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多入丸、散,0.3~0.6g。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用之不当可引起铅中毒,宜慎用;亦不可持续使用以防蓄积中毒。孕妇禁用。
临床配伍:
1、治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消,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锉),生油一升。上药白蔹、杏仁、黄连以生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篦搅,候变黑膏,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
2、治破伤水入,肿溃不愈:铅丹、蛤粉等分。上同炒变色。掺疮上,水即出渐愈。(《圣济总录》铅丹散)
3、治外痔: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次上。(《婴童百问》丹石散)
4、治烫火伤:黄丹一两,潮脑五钱。为末,以蜜调匀,涂于伤处。(《疡医大全》)
5、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黄丹一两(炒令紫色),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捣末)。上件药,用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本末丸
3、八琼丹
化学成分:主要含四氧化三铅,还含有铅的其他氧化物。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2)杀虫
2.其他药理作用
(1)抑制黏液分泌
《经验方》:“煅透红,冷,取研细为末。”《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本品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不透明;土状光泽。体重,质细腻,易吸湿结块,手触之染指。无臭,无味。以色橙红、细腻润滑、遇水不结块者为佳。
1.《神农本草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2.《药性论》:“煎膏药用,止痛生肌。”
3.《本草纲目》:“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
科必用之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