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抗癌方: 仙鹤草90克白英30克龙葵25克 槟榔15克法半夏10克甘草5克 仙鹤草是一味神奇的可以抗癌的药草,既能够补充正气又能够抗击病邪,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 这个方子后面的两味药白英与龙葵都是清热解毒的,都是治标的,都是抗癌的,都是对付癌毒的,中药可以抗癌的不多,仙鹤草、白英、龙葵算是三员大将了 半夏是化痰散结消痞的,这个肿瘤在中医来看就是一个坚硬的结块,就是痰湿凝聚而成,所以用半夏化痰,把这个结块散掉。 槟榔.这里入药的槟榔不会对身体有致癌作用,它可以清除我们身体的三废,槟榔可以行气,可以清除身体的废气。槟榔可以化痰,可以清除身体里面的浊滓。槟榔可以利水,可以清除身体里面的废水。地球有三废,不断毒害地球,人也有三废,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造成癌细胞扩散,癌细胞最喜欢污浊的环境,这些废气废水废渣可以为癌细胞提供养料。 肿瘤就好比一个垃圾站,身体的垃圾不断向这个垃圾站聚集,垃圾站没有得到清理,所以才爆发癌症。这个治疗癌症的方子加入槟榔真的是用心良苦,可以清扫我们身体的垃圾,清除身体的三废,如果身体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癌细胞是不会生长的,会与我们的身体达成一个平衡,共生共长,但不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中医周平安先生有一方,专治痰湿内结型肺结节,方名叫宣肺平喘汤。 组成:生黄芪3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野菊花10g、金荞麦30g、柴胡10g、黄芩15g、浙贝母10g、赤芍15g、生地黄15g、瓜蒌20g、紫苑10g、款冬花10g、枇杷叶10g、穿山龙15g、石韦15g、射干10g、甘草10g,水煎服。 (1)金荞麦、蒲公英,肺痈要药。 (2)穿山龙、石韦、瓜蒌、浙贝母,化痰散结。 穿山龙可代替穿山甲,其穿破力量亦强。浙贝母,散结良药,咳嗽用川贝母,散结用浙贝母。石韦、瓜蒌排出痰湿。瓜蒌专门针对胸肺中顽痰,就是那种咳不出来或者咳不干净的痰,导痰下行至大肠,随大便排出。石韦,擅长通利膀胱,此处可化痰成水,从小便而出。
李辅仁教授对老年性痴呆很有研究,他认为本病的根源在于肝肾虚损,造成髓海不足,进而脑失濡养以致神志呆滞,脑力不足。他指出:“肝肾精亏,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则出现眩晕,手颤或肢颤,失眠或嗜睡;心主神明,脑力不足,思维衰退,而见神呆,表情淡漠。”李老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一则专治老年痴呆的验方,临床效果极为显著。 1989年4月20日,李老接诊了一位姓苏的男性痴呆患者,该患者当年已经81岁了,就诊时神情呆滞,言语不清,烦躁不安,下肢无力行走,走小碎步,大便不通,均由家属诉症状,并挽扶行走,手抖颤,舌质暗苦厚腻,脉弦滑。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节律紊乱,两半球散见漫波。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皮肤见老年斑。李老投以“醒脑复聪汤”治疗。 处方为:当归10克,制首乌20克,炒远志10克,珍珠母(先煎)30克,桑葚子10克,天麻10克,茺蔚子10克,菖蒲10克,钩藤(后下)10克,白蒺藜15克,炒枣仁20克,瓜蒌30克,肉苁蓉30克,川芎10克,菊花10克。
给大家介绍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叫做蕲冰散。 这个方子是国医大师朱良春的验方,治好了很多带状疱疹患者。 这个方子只有两味药,就是:蕲蛇30克, 冰片3克。 把这两味药打成粉,混在一起,用的时候加上芝麻油,涂抹在带状疱疹的上,早中晚各一次,最快一天就会搞定带状疱疹,最迟五天,如果五天还效果就不要用了。外用的,很安全,可以大胆尝试。
带状疱疹从中医角度考虑,急性期一般认为是由于肝胆湿热所导致的,所以在具体治疗上主要是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可以选用大柴胡汤或者龙胆泻肝汤来进行调理。如果患者的热性特别明显的,可以加用黄连解毒汤来进行治疗。如果同时伴有瘀血阻滞的情况,可以合用桂枝茯苓丸来活血化瘀。如果是由于寒湿阻滞经络所导致的,可以选用五苓散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合芍药甘草汤来进行治疗。如果是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期,考虑是由于瘀血阻滞经络引起的,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或者复元活血汤来进行治疗。如果是热毒伤阴、气阴两虚者,可以选用生脉饮合芍药甘草汤,桔梗甘草汤来进行调理,如果是老年患者,恶寒怕冷的症状比较明显的,也可以选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来进行治疗。
带状疱疹,从中医角度考虑,可以归入缠腰火丹或者是蛇串疮的范畴。 中医在治疗上一般将其分为气滞血瘀,痰浊阻滞,气虚血瘀,湿热蕴结等几种情况。 对于气滞血瘀的在治疗上主要是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可以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和芍药甘草汤来进行治疗。 对于痰浊阻滞的在治疗上主要是以健脾化痰、通络止痛为主,可以选用瓜蒌红花甘草汤和桔梗甘草汤来进行治疗。 对于气虚血瘀的在治疗上主要是以益气养血为主,可以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减来进行治疗。 对于湿热蕴结的在治疗上主要是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可以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来进行调理。
干咳的常用处方: 木蝴蝶10克,生甘草15克,麦冬10克,浙贝母15克,前胡10克,冬花10克,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诃子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0克,蝉蜕6克。 咽喉肿疼加牛蒡子10克,金银花15克,肿痛消失则停用。水煎服,日1剂。一般的干咳,以前两味药代茶饮就能减轻症状。
中医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邓氏胆道排石汤。
【组成】太子参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白芍15克,柴胡9克,失笑散(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失笑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 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景祺方。
中医处方(七)
【辨证】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疏肝,理气,通里。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黄连6-12克,黄柏6-12克,黄芩6-12克,茵陈12-24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猫爪草9-24克,大黄5-20克,法夏12克,西党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银昌方。
中医处方(八)
【辨证】气郁湿阻。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调畅气机。
【方名】胆石通消糖浆。
【组成】郁金15克,木香15克,黄芩15克,茵陈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须20克。
【用法】将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将余药经整理后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务使水面高出药材,经煮沸20分钟(指沸后时间),过滤。滤液合并静置沉淀24小时,再吸取上清液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钟加防腐剂,过滤。滤液与木香提取液混匀,分装于100毫升,每次饭前15分钟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停药1周后进入下1疗程。冷和平方。
【出处】冷和平方。
中医处方(九)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
【方名】三黄排石汤加减。
【组成】黄芩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山栀子15克,茵陈30克,金钱草50克,双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世忠方
金钱草虎杖茶
【出处】《中药药理与应用》
【组成】大金钱草30克,虎杖根15克。
【功用】消炎利胆,排石止痛。
【主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制法】上药研成粗末,置保温瓶中,以沸水500毫升冲泡20分钟,代茶饮用。疼痛者加郁金15克。
【宜忌】脾胃虚弱、食少、大便不实者忌用。
【按语】药理试验:四川大金钱草对实验大鼠的胆道引流有明显的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并认为金钱草的利胆作用不是通过反射性胆囊收缩,而可能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并排出胆汁。由于利胆作用,使胆管泥沙状结石易排出,则阻塞和疼痛减轻,黄疽消退。大金钱草配用虎杖可增强抗菌作用。郁金含姜黄素能增进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并能促进胆囊收缩。与金钱草配伍,相辅而相成。本方对肝胆管泥沙状结石疗效较好,金钱草用鲜品,疗效优于干品。金钱草治疗肝、胆结石病,早在乾隆年间,在四川省民间广为流传一首民歌: 黄痧走胆周身黄,金钱草是救命王, 焙干为末冲黄酒,草药更比官药强。这首民歌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金钱草治疗黄疸的实践经验和信赖。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治疗肝、胆结石、胆囊炎、黄疸性肝炎等的主药。(一)胆结石的治疗1、胆道排石汤(天滓南开医院方):金钱草30克,茵陈、郁金各9克,枳壳、木香各9克,生大黄9克。用于胆结石发作期,总胆管结石直径1厘米以下的结石,胆小管的结石及手术后残留的结石。
齐正新五金消石汤:金银花100克、金钱草100 -150克、海金砂15克(布包)、鸡内金25克、广郁金15克、蒲公英20克、黄芩 20克、柴胡12克、枳实25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丹参20克、威灵仙10克、川军20克、芒硝6克(冲服)。
五金消石汤,主要用于治疗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一至五剂药即可实现止疼。尤其本发明所述的复方制剂,按照本发明所要求的服用方法,具有快速化石作用,在五至六小时内服用大量的药液,使血药度迅速达高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结石病痛,治愈结石病患。
中医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邓氏胆道排石汤。 【组成】太子参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白芍15克,柴胡9克,失笑散(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失笑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 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景祺方。 中医处方(七) 【辨证】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疏肝,理气,通里。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黄连6-12克,黄柏6-12克,黄芩6-12克,茵陈12-24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猫爪草9-24克,大黄5-20克,法夏12克,西党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银昌方。 中医处方(八) 【辨证】气郁湿阻。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调畅气机。 【方名】胆石通消糖浆。 【组成】郁金15克,木香15克,黄芩15克,茵陈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须20克。 【用法】将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将余药经整理后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务使水面高出药材,经煮沸20分钟(指沸后时间),过滤。滤液合并静置沉淀24小时,再吸取上清液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钟加防腐剂,过滤。滤液与木香提取液混匀,分装于100毫升,每次饭前15分钟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停药1周后进入下1疗程。冷和平方。 【出处】冷和平方。 中医处方(九)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 【方名】三黄排石汤加减。 【组成】黄芩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山栀子15克,茵陈30克,金钱草50克,双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世忠方 金钱草虎杖茶 【出处】《中药药理与应用》 【组成】大金钱草30克,虎杖根15克。 【功用】消炎利胆,排石止痛。 【主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制法】上药研成粗末,置保温瓶中,以沸水500毫升冲泡20分钟,代茶饮用。疼痛者加郁金15克。 【宜忌】脾胃虚弱、食少、大便不实者忌用。 【按语】药理试验:四川大金钱草对实验大鼠的胆道引流有明显的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并认为金钱草的利胆作用不是通过反射性胆囊收缩,而可能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并排出胆汁。由于利胆作用,使胆管泥沙状结石易排出,则阻塞和疼痛减轻,黄疽消退。大金钱草配用虎杖可增强抗菌作用。郁金含姜黄素能增进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并能促进胆囊收缩。与金钱草配伍,相辅而相成。本方对肝胆管泥沙状结石疗效较好,金钱草用鲜品,疗效优于干品。金钱草治疗肝、胆结石病,早在乾隆年间,在四川省民间广为流传一首民歌: 黄痧走胆周身黄,金钱草是救命王, 焙干为末冲黄酒,草药更比官药强。这首民歌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金钱草治疗黄疸的实践经验和信赖。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治疗肝、胆结石、胆囊炎、黄疸性肝炎等的主药。(一)胆结石的治疗1、胆道排石汤(天滓南开医院方):金钱草30克,茵陈、郁金各9克,枳壳、木香各9克,生大黄9克。用于胆结石发作期,总胆管结石直径1厘米以下的结石,胆小管的结石及手术后残留的结石。 齐正新五金消石汤:金银花100克、金钱草100 -150克、海金砂15克(布包)、鸡内金25克、广郁金15克、蒲公英20克、黄芩 20克、柴胡12克、枳实25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丹参20克、威灵仙10克、川军20克、芒硝6克(冲服)。 五金消石汤,主要用于治疗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一至五剂药即可实现止疼。尤其本发明所述的复方制剂,按照本发明所要求的服用方法,具有快速化石作用,在五至六小时内服用大量的药液,使血药度迅速达高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结石病痛,治愈结石病患。
中医预防方:任选一个皆可 处方一.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金银花10g、连翘10g、芦根10g 处方二:粤抗2号 方药:桑叶 10g、芦根 15g、薏苡仁 20g、桔梗 10g、五爪龙20g、薄荷 5g(后下)、银花6g
1.施今墨验方选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60g,熟地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g合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30g,生黄芪90g。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2.赵锡武验方选 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主要适用于治疗糖尿病中晚期患者。阳明热甚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泻火;阳虚加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g;腹胀加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者加栝楼、薤白、半夏。 3.祝谌予验方选 祝谌予教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 方剂组成: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 临床应用: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川芎。若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多食明显,重用生地、熟地,加玉竹;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腿疼,加鸡血藤、桑寄生;足跟痛,加青黛、木瓜;眼目昏花,加川芎、白芷、谷精草、菊花;兼有冠心病,加生脉散;胸痛,加川朴配郁金;大便干,加麻仁、郁李仁,必要时加川军;胸腹胀满,加枳壳、桔梗、杏仁、薤白;阳痿,加仙茅、仙灵脾、阳起石、蜈蚣;眼底出血,加大小蓟、三七粉;血压高,加夏枯草、紫石英或三石汤(生石膏、石决明、代赭石);胆固醇增高,加决明子、首乌;少数病人血糖不降者,可重用黄芪50g,生熟地各30g。 4.吕仁和验方选 吕仁和教授师承施今墨、祝谌予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尤其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微型癥瘕”形成病理假说,所以治疗重视化瘀散结治法。 验方一:黄精、生地、元参、丹参各30g,葛根、知母各15g,枳壳、黄连、生军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滋阴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化热型,若口渴甚加生石膏30g,寒水石30g。 验方二:生黄芪、黄精、紫河车、丹参、猪苓、肉苁蓉、山楂、芡实、木瓜各1000g,葛根、秦艽、当归、狗脊、牛膝各50g,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形体消瘦,气虚为主,络脉郁阻,气短乏力,手足麻痛,面足微肿者。 验方三:太子参、生地、元参、黄精、丹参、大黄、川芎各1000g,枳实、桃仁、皂刺各500g,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每次1支,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慢性病变早期。 验方四:黄精、生地、丹参各30g,赤芍15g,皂刺、秦艽、川断、牛膝、狗脊各10g,青黛6g,蜈蚣1条,共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络脉郁阻者。 验方五:太子参、川芎、赤芍各15g,丹参30g,麦冬、五味子、葛根、苏梗、丹皮、泽泻各10g,黄连、香附、香橼、厚朴各6g,每日一剂,水煎服。具有益气养阴、理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验方六:太子参、麦冬、牛膝各15g,生地、元参、丹参、黄精各30g,山茱萸、川芎、桃仁、酒军、枳实、菊花、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具有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肝肾气阴两虚者。
中医是怎么看待高血糖的呢?对于单纯性高血糖,中医把它分三种情况,不同的情况其施治方法也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无症状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者是没有糖尿病的症状,一般在体质肥胖的中青年中多见,平时没什么不适,只是在体检析时候发现血糖升高,如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有的可确诊为糖尿病。针对这类患者,按中医来看,主要就是由于痰热交阻,兼阴虚引起的,所以在治疗上宜以清热、化痰、养阴为主,可选择以下面药方治疗:黄连、蒲公英、白僵蚕、子参、麦冬、生地、女贞子、半夏、桑叶、山楂,各适量,一天一剂,加水煎后早晚分服,两周为一个疗程,如果是老年人,体型适中的,则可选择六味地黄汤或者六味地黄丸治疗。 2、症状不典型的热盛伤阴型高血糖,这类患者会有口苦、口干以及易饥饿、腰酸,大便干等症状,一般这类型的高血糖患者多为老年人,形体肥胖或超重, 体力和精力都会较以前减退,由于这类型的患者多是由于热盛阴虚夹痰淤引起的,所以在治疗上应以清热、养阴、化痰、活血为主,可选择以下中药方治疗: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连、生地、丹皮、葛根、白僵蚕、荷叶、知母、丹参、蒲公英,各适量,一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可连服两周。 3、症状不典型的气阴两虚型高血糖,患者多有口咽干燥以及神疲乏力现象,同时可伴有气短、腰膝酸软或是心悸、自汗等症状,不过多饮、多食症状并不明显,这类患者多是由于心气虚、肾阴虚引起的,因此在治疗上宜以补心气、养肾阴为主,可以选择生脉饮加味治疗,药方组成为:生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女贞子、黄精、山药、山萸肉、杜仲、桑寄生,各适量,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可连服两周。如患者伴有皮肤瘙痒的,可加地肤子、白藓皮,有视物模糊症状的,可加枸杞子、菊花等。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如果采用习俗认知中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可以分为肾虚症,气虚症,血瘀证,湿热证。 肾虚症,主要类型为肝肾阴虚,从中医的观点看,“穷病及肾”,也就是说,任何久治不愈的疾病都归于肾虚,要从肾论治,从现代医学来看,肝肾阴虚实际上就是各种失水、失水血及慢性疾病导致水分产生减少等原因,引起体内水分不足,从而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激发血糖和血压升高;气虚症,实则就是糖代谢异常,细胞内缺糖、缺能量的表现;血瘀症,是体内能量不足,推动血液流动的力量减少,血流缓慢,加上体内代谢异常所致,代谢废物增多,使体内血液到达各细胞组织内的携氧量不足,体内缺氧的症候;湿热证是糖尿病病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尿中糖分增多,导致宜反复发生尿路感染、水肿情况的症候。
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 30g (先煎)、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 黄芩6g 、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 、陈皮6g、藿香9g。[1] 1、恶寒发热、背痛、体痛者,加桂枝9~30g; 2、恶寒重、无汗、体温39度以上,重用麻黄至15g,加芦根30~120g,生石膏至60~90g,知母15~30g; 3、往来寒热加柴胡至30g,黄芩至15~30g; 4、乏力明显加黄芪15~30g、生晒参6~9g或党参9~30g; 5、咽痛甚加桔梗9g,连翘15g; 6、干咳重加百部15~30g,蝉蜕9g,藏青果9g,苏子9g; 7、喘憋加紫菀至15~30g,冬花至15~30g,炙杷叶15~30g,葶苈子30g; 8、咳血加仙鹤草30g,紫草15g,三七粉3g(冲服); 9、痰多色黄或咳痰不畅,加瓜蒌仁30g,黄芩15g,鱼腥草30g,连翘30g,板蓝根30g; 10、纳呆重,加莱菔子9~15g,陈皮至15g; 11、呕恶重,半夏至15g,黄连3g,苏叶9g,生姜加至30g。 12、腹泻,加黄连6~9g,生姜加至30g,重用云苓至60~90g。 13、便秘,加枳实10~15g,生大黄6~15g。 14、舌红或干,加莲子心6g,麦冬30~90g。 15、舌绛红加生地30g,赤芍15~30g。 16、四肢逆冷、汗多、气促,或神昏,舌淡暗或紫暗,脉细数,加红参9~15g,淡附片9~30g,山萸肉30~90g,干姜15~30g,桃仁9~15g,三七3~9g。 鲍艳举医生:从"清肺排毒汤"中单选: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味。 三、娄爱芝医生:(一)早期出现低热,喉咙痛,喉咙痒,流鼻涕,有或没有咳嗽及咳痰;肺部CT无异常阴影;血常规正常或淋巴细胞降低;选用《伤寒论》葛根汤:(葛根20克, 麻黄15克,桂枝10克, 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2片,红枣60克) (二)中期,高热或没有高热,但病人的临床症状加重,但还没有闷气,而肺部CT无异常改变;血常规正常或淋巴细胞降低;选用在清肺排毒汤中也是《伤寒论》方的:大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大青龙汤常用剂量如下: (麻黄30克,杏仁15克,石膏20--50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生姜3片,红枣60克),许鹏飞注:用大剂量麻黄时,需注意有否较严重的心脏类基础病,另用大剂量麻黄时,麻黄可先煎30分钟。 四、左剑英医生:选用(一)葛根汤合小柴胡、麻杏石甘汤加藿香、芦根。(二)厚朴麻黄汤合小柴胡、麻杏苡甘汤加藿香、前胡、薏苡仁。 五、吕东红医生:选用(一)葶苈大枣泻肺汤、泽漆汤与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二)小柴胡汤合桂枝汤。 六、许鹏飞医生:根据新冠肺炎表现为:低热(很少过38.5度),咳嗽,咽痛,疲乏,呼吸困难,没有非常典型的症状,潜伏期7至9天。血象检查出现白细不升高或略高或降低,淋巴细胞降低。在1月16日建议应用这两方: 一、无咳嗽气促患者:柴胡桂枝汤加黄芪,连翘。 二、伴咳嗽气促患者: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合桔梗汤。此后与同道共验证七例,皆取效。
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 30g (先煎)、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 黄芩6g 、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 、陈皮6g、藿香9g。[1] 1、恶寒发热、背痛、体痛者,加桂枝9~30g; 2、恶寒重、无汗、体温39度以上,重用麻黄至15g,加芦根30~120g,生石膏至60~90g,知母15~30g; 3、往来寒热加柴胡至30g,黄芩至15~30g; 4、乏力明显加黄芪15~30g、生晒参6~9g或党参9~30g; 5、咽痛甚加桔梗9g,连翘15g; 6、干咳重加百部15~30g,蝉蜕9g,藏青果9g,苏子9g; 7、喘憋加紫菀至15~30g,冬花至15~30g,炙杷叶15~30g,葶苈子30g; 8、咳血加仙鹤草30g,紫草15g,三七粉3g(冲服); 9、痰多色黄或咳痰不畅,加瓜蒌仁30g,黄芩15g,鱼腥草30g,连翘30g,板蓝根30g; 10、纳呆重,加莱菔子9~15g,陈皮至15g; 11、呕恶重,半夏至15g,黄连3g,苏叶9g,生姜加至30g。 12、腹泻,加黄连6~9g,生姜加至30g,重用云苓至60~90g。 13、便秘,加枳实10~15g,生大黄6~15g。 14、舌红或干,加莲子心6g,麦冬30~90g。 15、舌绛红加生地30g,赤芍15~30g。 16、四肢逆冷、汗多、气促,或神昏,舌淡暗或紫暗,脉细数,加红参9~15g,淡附片9~30g,山萸肉30~90g,干姜15~30g,桃仁9~15g,三七3~9g。
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 30g (先煎)、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 黄芩6g 、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 、陈皮6g、藿香9g。[1]
临床常用活血药,分为五对: 桃仁与红花、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灵脂与蒲黄、水蛭与虻虫; 1.桃仁、红花——活血通络 桃仁味苦性润,红花味辛性散, 二药合用,濡润行散,善于活血通络,适用于周身经络血液干枯,运行不畅者。 跌打外伤,配入桃仁、红花 2.乳香、没药——消肿止痛 乳香苦温,辛香走窜,没药苦平,散血消结, 二药合用,善于消肿止痛,以血郁证见肿痛,或将成疮痈者,为其所长。 痈肿作痛,则专门配入乳香、没药; 3.三棱、莪术——活血消癥(理气) 莪术苦辛,破气中之血,三棱苦平,破血中之气, 二药合用,气行血散,宜于血郁气滞成块,或兼有胀感者。 心绞痛有胀闷感者,方中配入三棱、莪术; 肝脾肿大,或其他癥瘕积块,多用三棱、莪术, 4.灵脂、蒲黄——活血利水 灵脂气臊燥湿,善治痰涎夹血成窠,蒲黄性滑利水, 善能活血消瘀,二味合用,宜于水血混杂者。 胃脘痛和产后腹痛,常配入灵脂和蒲黄; 5.水蛭、虻虫——活血入络 水蛭咸苦,虻虫味苦, 二味合用,一飞一潜, 虻虫善飞,飞者近于散;水蛭善潜,潜者近于降,也都是散与降相济成功 血肉有情,能腐善蚀,宜于死血湮瘀,成癥成瘕者。
桔梗元参汤,方子如下: 桔梗9克元参9克 杏仁9克 橘皮9克法半夏9克 茯苓9克 甘草6克生姜9克 这是一剂药的量,熬出来的汤药趁热服用,早晚各一次。 文小叔曾经用这个方子治好了朋友的鼻炎。如果是这种白颜色鼻涕的鼻炎可以大胆试试。 还有一种慢性鼻炎是怎样的呢?是黄鼻涕鼻炎。 如果你的舌苔黄厚,鼻涕是浓的而且很黄,鼻子经常干燥、疼痛,有时还有血丝,同时还伴有喉咙干痒,那么这种鼻炎叫肺经风热。 这种鼻炎鼻子也会不通气,但没有肺气虚寒导致的那么严重,这种鼻炎也很少打喷嚏。 如何调理肺热导致的慢性鼻炎? 还是黄元御的方子——五味石膏汤: 五味子3克生石膏9克 杏仁9克 法半夏9克元参9克 茯苓9克 桔梗9克生姜9克